环湘自行车赛第二场排位赛收官 浏阳车队强势领跑,多支劲旅上演圈数拉锯战
环湘自行车赛第二场排位赛收官 浏阳车队强势领跑,多支劲旅上演圈数拉锯战
环湘自行车赛第二场排位赛收官 浏阳车队强势领跑,多支劲旅上演圈数拉锯战红网时刻新闻5月25日讯(通讯员 刘林真 刘新文)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(zhènxīng)的宏伟蓝图中,党建引领(yǐnlǐng)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成为(chéngwéi)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(lìliàng)。乡村振兴,关键是产业振兴。发展好了(le)村级(cūnjí)产业,村级集体经济就有了根基。近年(nián)来,醴陵市按照“抓点、拓面、连片”思路(sīlù),紧紧围绕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创新多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。2024年,醴陵全市254个村(涉农社区)年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.7万元,村级集体经济超过50万的村达33个。
红色铸魂,文旅融合绘就振兴画卷(huàjuàn)
“本次培训班,吃、住、学都在乡村,让人耳目一新。这里环境优美、交通便利、民风淳朴(chúnpǔ),老百姓幸福感、获得感都(gǎndōu)很强,切实感受到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变化和成效。”2024年7月23日至26日,株洲市村(社区(shèqū))后备力量(hòubèilìliàng)培训班在枫林镇隆兴坳(xīngào)村举办,从内涵丰富的专题辅导(fǔdǎo)到亮点纷呈的现场教学,从强根固魂的党性教育到感人肺腑的党员(dǎngyuán)教育片,从干货满满的经验交流到气氛热烈的分组讨论,来自株洲9个县市区的113名学员受益匪浅。
隆兴坳村是(shì)孕育了“将军大使”耿飚的(de)红色热土。曾经,湘赣边界(biānjiè)罗霄山脉燃起的星星之火,终成燎原之势。如今,红色基因已被转化为红色动能,隆兴坳村以耿传公祠为依托,积极发展红色培训产业,致力于将“家门口”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开展革命教育的“活教材”,也(yě)成为隆兴坳村乡村振兴(zhènxīng)新的增长点。
与多数教学培训基地不同的是,隆兴坳村依靠村民、组织村民、发动村民,创新采用“吃住在(zài)农家、课堂在乡村(xiāngcūn)”的培训新模式,为学员及游客提供餐饮、住宿服务,将隆兴坳村打造成了(le)“没有围墙的学校”。“依托耿传公祠(gōngcí)这张红色名片,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学习,也让城市资源(zīyuán)嫁接到了乡村,推动了乡村振兴,更通过这个模式盘活(pánhuó)了乡村的闲置资产,让老百姓从中获得红利。”隆兴坳村党总支(dǎngzǒngzhī)书记付铁棉表示。
在隆兴坳村(cūn)半山腰的位置,村民张艳桃经营着一家民宿。这家去年新开业(xīnkāiyè)的民宿店一楼是饭馆,二楼、三楼共10间客房,全靠张艳桃一人打理。“现在自己(zìjǐ)当(dāng)老板,时间更自由了,村里给予我的政策帮扶也让我更能够放开手脚干事创业。”得益于隆兴坳村近年来的发展,张艳桃的民宿店不到一年(yīnián)的时间就(jiù)营收(yíngshōu)了6万元,源源不断的回头客让这家能够“观云看雾”的餐馆成了游客放松身心、寻觅“醴陵味道”的好去处。
为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,隆兴坳村利用现有民居(mínjū)打造特色民宿,18个以家庭农场、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新型(xīnxíng)营业主体建立(jiànlì)起来。“我们(wǒmen)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核心,全力打造农业观光(guānguāng)休闲旅游区,在隆兴坳村,只要具备劳动能力,我们就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。”付铁棉说。
村民做(zuò)民宿,村里办培训(péixùn),成为隆兴坳村发展“无地产业”的成果之一。近年(nián)来,隆兴坳村先后承办省市县各级培训班20余期,接待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或党性教育(jiàoyù)500余场次,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增收。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1.6万元。
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,红色动能催生产业蝶变
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(de)资源,是农民心中最深厚的情结。唤醒沉睡的耕地,茶山镇东岗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了(le)新的“生机”。
在东岗村的村委会附近,有(yǒu)一个180平方米化肥储量(chǔliàng)200吨的农资仓库。根据附近种粮大户等(děng)涉农主体对农资品牌、规格等差异化(chāyìhuà)需求,村委会筹集农资并以低于市场价3%的价格让利于民,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全村,还辐射到了周边3个乡镇。
党组织引领是发展(fāzhǎn)壮大农村村级集体(jítǐ)经济的关键。近年来,东岗村坚持党建引领、社村共建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(zhèngzhì)优势、组织优势,整合生产、供销(gōngxiāo)、信用等各类资源,深入实施“三社合一”(“农民专业合作社+供销社+信用社”),积极推动村级合作社与村集体融合发展新路子,走出了一条“以(yǐ)基层党组织建设促产业(chǎnyè)发展,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致富”的路子。村级合作社创新“三社合一”模式(móshì),2024年带动东岗村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。
“一方面联合农技服务(fúwù)专业合作社和(hé)种粮大户,流转了村(cūn)上95%以上的土地,把土地托管服务延伸到组到户,以‘免两年土地流转费+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+开荒补助100元每亩’的举措,彻底实现全村(quáncūn)无土地抛荒(pāohuāng)现象。另一方面,吸收康民油茶(yóuchá)、东浩养殖和瑞祥种植3家合作社,发展油茶、药材、莲藕瓜蒌、花木及龙虾等种养殖产业1000余亩。”东岗村党委副书记苏义介绍,“村民的田租出去了,有了收入,更(gèng)给村集体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。”
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(de)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……”2024年9月15日,茶(chá)山镇东岗村驻上海党支部正在党员活动室召开预备党员转正大会,并重温入党(rùdǎng)誓词。
流动党员不(bù)流失,反哺家乡显担当。千里之外的上海浦东,东岗村驻沪(zhùhù)党支部正通过云端会议参与(cānyù)家乡产业(chǎnyè)规划。这个成立七年的“流动党支部”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组织建筑防水行业党员技术骨干(jìshùgǔgàn)服务老乡、反哺家乡,近年来累计捐资100余万元支持家乡建设,带动千亩油茶、瓜蒌产业蓬勃发展。
2024年来,茶山镇充分发挥(chōngfènfāhuī)流动党支部和村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,聚拢在外流动党员和乡贤人士助力本土(běntǔ)产业发展。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,将党支部作为特色产业互动交流的平台,逐步打造了龙井(lóngjǐng)社区(shèqū)千亩荷花、栗山坝菊花基地(jīdì)、转步口红薯马蹄采摘园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。全镇各村(社区)集体经济收入均超30万元。
车间党课,组织优势转化(zhuǎnhuà)发展胜势
没有主席台,工人党员(dǎngyuán)们放下扳子、拿(ná)上凳子、围成圈子,结合车间晨会,在浦口镇华鑫电瓷(diàncí)生产车间,一堂生动的“微党课”就开始了。
在满布(mǎnbù)生产机器的“课堂”里,上台“讲课” 的不是专家学者,而是工程师们和一线产业工人(chǎnyègōngrén)(gōngrén),每个人10分钟左右的分享,简短却有料,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(jīnjīnyǒuwèi),每个人的分享都赢得了在场工人热烈的掌声。
“车间微党课通俗易懂(tōngsúyìdǒng),让我们在不(bù)影响工作之余还能学习,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,希望这种(zhèzhǒng)形式的课堂可以(kěyǐ)多(duō)开展。”“这样的‘党课’不仅接‘地气’,而且接‘生产气’,学以致用的氛围更加浓厚。”……走深入心的宣讲,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料有趣,引发了华鑫电瓷一线职工的强烈共鸣。
华鑫电瓷党支部成立(chénglì)于1996年,现有党员40余人,企业坚持将党建融入公司管理、治理、生产(shēngchǎn)经营、职工需求各方面(fāngmiàn)全过程(quánguòchéng),将党建工作和现代企业制度(zhìdù)深度(shēndù)融合,并把党的(de)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、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,为企业改革创新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。华鑫电瓷党支部先后被评为“全省创先争优先进(xiānjìn)单位”“全省非公组织先进党支部”“株洲市标杆党组织”。2024年,三铺村与华鑫电瓷开展“村企联建”,实现互利共赢,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1.1万元。
以华鑫电瓷为代表的浦口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立足浦口特色产业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(jítǐ)经济,以产业振兴激活(jīhuó)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,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。当地紧紧围绕(jǐnjǐnwéirào)“三个高地”工作部署,坚持党建引领企业发展,将党建工作与(yǔ)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,设立党员(dǎngyuán)责任区、党员先锋岗,推动电瓷、烟花鞭炮等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。据了解,浦口镇全年村集体收入达(dá)到495.36万元,村均收入达31万元。
全域联动,党建领航擘画(bòhuà)共富图景
站在(zài)醴陵乡村振兴的潮头,全市产业(chǎnyè)发展“热力图”实时跳动。按照“六大片区”规划,254个村(gècūn)(涉农社区)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:
东富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,开发利用红色文化,建立红色文化研学基地,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来东富村(cūn)旅游观光,带动村内商贸增收(zēngshōu)超200万元,村集体(jítǐ)增收超8万元;
船湾镇以打造(dǎzào)“船湾服饰小镇”为目标,建设醴陵(船湾)服饰产业园(chǎnyèyuán),辐射(fúshè)周边6个村(社区),全镇规上服饰企业34家,年产值超50亿元;
明月镇以党建为引领,以玻璃(bōlí)椒(jiāo)产业为纽带,整合辖区内6个村(社区)土地资源,持续探索联村(liáncūn)共富模式,种植醴陵玻璃椒面积近5000亩,年产值达23400万元;
沩山镇由村党组织牵头,成立村企合作社,将沩山豆腐坊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(yītǐhuà)平台,并注册(zhùcè)地标性农产品品牌“沩山村豆腐”,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(chuàngshōu)10万余元……
“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,做强了就是竞争力。”醴陵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醴陵优化调整73支驻村工作队169人,把有想法、有能力的干部(gànbù)派到乡村振兴一线,推动组织优势(yōushì)、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。按照“产业高质高效、生态(shēngtài)宜居宜业、乡村治理有效、农民富裕富足”的创建标准,通过先进村带动一般村、龙头企业(lóngtóuqǐyè)带动重点(zhòngdiǎn)产业,打造抓(zhuā)党建促乡村振兴“百村示范(shìfàn)”,绘制全市产业发展“一张图”。
放眼今日醴陵,从巍巍仙岳山到悠悠渌水河,从智能化的电瓷车间到玻璃椒大棚(dàpéng),鲜红(xiānhóng)的党旗始终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一线高高飘扬。随着抓党建促(cù)乡村振兴纵深推进,新时代的醴陵乡村正以党建为笔,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壮美画卷,为全面(quánmiàn)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。
红网时刻新闻5月25日讯(通讯员 刘林真 刘新文)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(zhènxīng)的宏伟蓝图中,党建引领(yǐnlǐng)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成为(chéngwéi)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(lìliàng)。乡村振兴,关键是产业振兴。发展好了(le)村级(cūnjí)产业,村级集体经济就有了根基。近年(nián)来,醴陵市按照“抓点、拓面、连片”思路(sīlù),紧紧围绕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创新多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。2024年,醴陵全市254个村(涉农社区)年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.7万元,村级集体经济超过50万的村达33个。
红色铸魂,文旅融合绘就振兴画卷(huàjuàn)
“本次培训班,吃、住、学都在乡村,让人耳目一新。这里环境优美、交通便利、民风淳朴(chúnpǔ),老百姓幸福感、获得感都(gǎndōu)很强,切实感受到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变化和成效。”2024年7月23日至26日,株洲市村(社区(shèqū))后备力量(hòubèilìliàng)培训班在枫林镇隆兴坳(xīngào)村举办,从内涵丰富的专题辅导(fǔdǎo)到亮点纷呈的现场教学,从强根固魂的党性教育到感人肺腑的党员(dǎngyuán)教育片,从干货满满的经验交流到气氛热烈的分组讨论,来自株洲9个县市区的113名学员受益匪浅。
隆兴坳村是(shì)孕育了“将军大使”耿飚的(de)红色热土。曾经,湘赣边界(biānjiè)罗霄山脉燃起的星星之火,终成燎原之势。如今,红色基因已被转化为红色动能,隆兴坳村以耿传公祠为依托,积极发展红色培训产业,致力于将“家门口”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开展革命教育的“活教材”,也(yě)成为隆兴坳村乡村振兴(zhènxīng)新的增长点。
与多数教学培训基地不同的是,隆兴坳村依靠村民、组织村民、发动村民,创新采用“吃住在(zài)农家、课堂在乡村(xiāngcūn)”的培训新模式,为学员及游客提供餐饮、住宿服务,将隆兴坳村打造成了(le)“没有围墙的学校”。“依托耿传公祠(gōngcí)这张红色名片,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学习,也让城市资源(zīyuán)嫁接到了乡村,推动了乡村振兴,更通过这个模式盘活(pánhuó)了乡村的闲置资产,让老百姓从中获得红利。”隆兴坳村党总支(dǎngzǒngzhī)书记付铁棉表示。
在隆兴坳村(cūn)半山腰的位置,村民张艳桃经营着一家民宿。这家去年新开业(xīnkāiyè)的民宿店一楼是饭馆,二楼、三楼共10间客房,全靠张艳桃一人打理。“现在自己(zìjǐ)当(dāng)老板,时间更自由了,村里给予我的政策帮扶也让我更能够放开手脚干事创业。”得益于隆兴坳村近年来的发展,张艳桃的民宿店不到一年(yīnián)的时间就(jiù)营收(yíngshōu)了6万元,源源不断的回头客让这家能够“观云看雾”的餐馆成了游客放松身心、寻觅“醴陵味道”的好去处。
为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,隆兴坳村利用现有民居(mínjū)打造特色民宿,18个以家庭农场、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新型(xīnxíng)营业主体建立(jiànlì)起来。“我们(wǒmen)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核心,全力打造农业观光(guānguāng)休闲旅游区,在隆兴坳村,只要具备劳动能力,我们就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。”付铁棉说。
村民做(zuò)民宿,村里办培训(péixùn),成为隆兴坳村发展“无地产业”的成果之一。近年(nián)来,隆兴坳村先后承办省市县各级培训班20余期,接待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或党性教育(jiàoyù)500余场次,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增收。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1.6万元。
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,红色动能催生产业蝶变
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(de)资源,是农民心中最深厚的情结。唤醒沉睡的耕地,茶山镇东岗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了(le)新的“生机”。
在东岗村的村委会附近,有(yǒu)一个180平方米化肥储量(chǔliàng)200吨的农资仓库。根据附近种粮大户等(děng)涉农主体对农资品牌、规格等差异化(chāyìhuà)需求,村委会筹集农资并以低于市场价3%的价格让利于民,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全村,还辐射到了周边3个乡镇。
党组织引领是发展(fāzhǎn)壮大农村村级集体(jítǐ)经济的关键。近年来,东岗村坚持党建引领、社村共建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(zhèngzhì)优势、组织优势,整合生产、供销(gōngxiāo)、信用等各类资源,深入实施“三社合一”(“农民专业合作社+供销社+信用社”),积极推动村级合作社与村集体融合发展新路子,走出了一条“以(yǐ)基层党组织建设促产业(chǎnyè)发展,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致富”的路子。村级合作社创新“三社合一”模式(móshì),2024年带动东岗村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。
“一方面联合农技服务(fúwù)专业合作社和(hé)种粮大户,流转了村(cūn)上95%以上的土地,把土地托管服务延伸到组到户,以‘免两年土地流转费+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+开荒补助100元每亩’的举措,彻底实现全村(quáncūn)无土地抛荒(pāohuāng)现象。另一方面,吸收康民油茶(yóuchá)、东浩养殖和瑞祥种植3家合作社,发展油茶、药材、莲藕瓜蒌、花木及龙虾等种养殖产业1000余亩。”东岗村党委副书记苏义介绍,“村民的田租出去了,有了收入,更(gèng)给村集体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。”
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(de)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……”2024年9月15日,茶(chá)山镇东岗村驻上海党支部正在党员活动室召开预备党员转正大会,并重温入党(rùdǎng)誓词。
流动党员不(bù)流失,反哺家乡显担当。千里之外的上海浦东,东岗村驻沪(zhùhù)党支部正通过云端会议参与(cānyù)家乡产业(chǎnyè)规划。这个成立七年的“流动党支部”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组织建筑防水行业党员技术骨干(jìshùgǔgàn)服务老乡、反哺家乡,近年来累计捐资100余万元支持家乡建设,带动千亩油茶、瓜蒌产业蓬勃发展。
2024年来,茶山镇充分发挥(chōngfènfāhuī)流动党支部和村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,聚拢在外流动党员和乡贤人士助力本土(běntǔ)产业发展。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,将党支部作为特色产业互动交流的平台,逐步打造了龙井(lóngjǐng)社区(shèqū)千亩荷花、栗山坝菊花基地(jīdì)、转步口红薯马蹄采摘园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。全镇各村(社区)集体经济收入均超30万元。
车间党课,组织优势转化(zhuǎnhuà)发展胜势
没有主席台,工人党员(dǎngyuán)们放下扳子、拿(ná)上凳子、围成圈子,结合车间晨会,在浦口镇华鑫电瓷(diàncí)生产车间,一堂生动的“微党课”就开始了。
在满布(mǎnbù)生产机器的“课堂”里,上台“讲课” 的不是专家学者,而是工程师们和一线产业工人(chǎnyègōngrén)(gōngrén),每个人10分钟左右的分享,简短却有料,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(jīnjīnyǒuwèi),每个人的分享都赢得了在场工人热烈的掌声。
“车间微党课通俗易懂(tōngsúyìdǒng),让我们在不(bù)影响工作之余还能学习,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,希望这种(zhèzhǒng)形式的课堂可以(kěyǐ)多(duō)开展。”“这样的‘党课’不仅接‘地气’,而且接‘生产气’,学以致用的氛围更加浓厚。”……走深入心的宣讲,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料有趣,引发了华鑫电瓷一线职工的强烈共鸣。
华鑫电瓷党支部成立(chénglì)于1996年,现有党员40余人,企业坚持将党建融入公司管理、治理、生产(shēngchǎn)经营、职工需求各方面(fāngmiàn)全过程(quánguòchéng),将党建工作和现代企业制度(zhìdù)深度(shēndù)融合,并把党的(de)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、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,为企业改革创新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。华鑫电瓷党支部先后被评为“全省创先争优先进(xiānjìn)单位”“全省非公组织先进党支部”“株洲市标杆党组织”。2024年,三铺村与华鑫电瓷开展“村企联建”,实现互利共赢,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1.1万元。
以华鑫电瓷为代表的浦口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立足浦口特色产业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(jítǐ)经济,以产业振兴激活(jīhuó)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,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。当地紧紧围绕(jǐnjǐnwéirào)“三个高地”工作部署,坚持党建引领企业发展,将党建工作与(yǔ)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,设立党员(dǎngyuán)责任区、党员先锋岗,推动电瓷、烟花鞭炮等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。据了解,浦口镇全年村集体收入达(dá)到495.36万元,村均收入达31万元。
全域联动,党建领航擘画(bòhuà)共富图景
站在(zài)醴陵乡村振兴的潮头,全市产业(chǎnyè)发展“热力图”实时跳动。按照“六大片区”规划,254个村(gècūn)(涉农社区)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:
东富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,开发利用红色文化,建立红色文化研学基地,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来东富村(cūn)旅游观光,带动村内商贸增收(zēngshōu)超200万元,村集体(jítǐ)增收超8万元;
船湾镇以打造(dǎzào)“船湾服饰小镇”为目标,建设醴陵(船湾)服饰产业园(chǎnyèyuán),辐射(fúshè)周边6个村(社区),全镇规上服饰企业34家,年产值超50亿元;
明月镇以党建为引领,以玻璃(bōlí)椒(jiāo)产业为纽带,整合辖区内6个村(社区)土地资源,持续探索联村(liáncūn)共富模式,种植醴陵玻璃椒面积近5000亩,年产值达23400万元;
沩山镇由村党组织牵头,成立村企合作社,将沩山豆腐坊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(yītǐhuà)平台,并注册(zhùcè)地标性农产品品牌“沩山村豆腐”,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(chuàngshōu)10万余元……
“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,做强了就是竞争力。”醴陵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醴陵优化调整73支驻村工作队169人,把有想法、有能力的干部(gànbù)派到乡村振兴一线,推动组织优势(yōushì)、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。按照“产业高质高效、生态(shēngtài)宜居宜业、乡村治理有效、农民富裕富足”的创建标准,通过先进村带动一般村、龙头企业(lóngtóuqǐyè)带动重点(zhòngdiǎn)产业,打造抓(zhuā)党建促乡村振兴“百村示范(shìfàn)”,绘制全市产业发展“一张图”。
放眼今日醴陵,从巍巍仙岳山到悠悠渌水河,从智能化的电瓷车间到玻璃椒大棚(dàpéng),鲜红(xiānhóng)的党旗始终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一线高高飘扬。随着抓党建促(cù)乡村振兴纵深推进,新时代的醴陵乡村正以党建为笔,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壮美画卷,为全面(quánmiàn)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。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