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睡在树上、住进童话 四川马边县把茶园变成“诗与远方”

体育正文 282 0

睡在树上、住进童话 四川马边县把茶园变成“诗与远方”

睡在树上、住进童话 四川马边县把茶园变成“诗与远方”

封面(fēngmiàn)新闻记者 罗田怡 6月(yuè)10日,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的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园区内,几名游客在茶树间游览。不远处,卡莎莎乡村度假区的树屋民宿掩映(yǎnyìng)在树林中,宛如世外桃源。 近日,由四川(sìchuān)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的“石榴花开(kāi)天府情·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”活动走进马边彝族自治县,实地探访铸牢中华民族(zhōnghuámínzú)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。 马边彝族自治县(zìzhìxiàn)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,层峦叠嶂,水汽充沛,为(wèi)茶树(cháshù)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。马边产茶已有2000余年历史(lìshǐ),素有“中国彝茶之乡”的美誉。如今,马边县借 “茶旅融合”之力,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 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。王磊 摄(shè) 茶农家门口(jiāménkǒu)捧上“金饭碗” 福来村是马边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(qūyù)。近年来,该村以茶叶为支柱产业(zhīzhùchǎnyè),在托底性帮扶政策的助力下,实现了(le)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茶产业的华丽转身。劳动(láodòng)镇镇长甘闵介绍,福来村茶园面积达1.15万亩,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民族聚居村,各族群众(gèzúqúnzhòng)共同分享茶产业发展红利。 说起茶产业对生活的改变,村民杨德志感触(gǎnchù)颇深。“我家有两亩茶园(cháyuán),原来光靠自己打理,收入(shōurù)微薄。”杨德志告诉记者,以前他在茶园工作之余,还要(háiyào)照顾残疾的妻子(qīzǐ),家中还有老人和上学的孩子,生活十分艰难。后来,他加入马边高山茶园务工,采茶、制茶、除草、施肥等工作为(wèi)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。“现在,我不仅在家门口有了工作,还能照顾家庭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” 像(xiàng)杨德志这样的茶农在福来村还有很多。甘闵介绍(jièshào),福来村推动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及旅游一体化发展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向(xiàng)“金山银山”的价值(jiàzhí)转化。2024年,福来村86%的农户围绕茶叶增收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.9万元。 在福来村(cūn)的山间林海(línhǎi)中,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吸引了许多来自成都、重庆的游客。在这里,10个精品民宿(mínsù)小院与17栋高端树屋掩映于密林之中,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(shèjì)风格融合,打造出独特的度假体验。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 王磊 摄(shè)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负责人黄建华介绍,自4年前投入运营以来,卡莎莎乡村度假区以其精品民宿服务和民族文化体验,获得了(le)市场的认可。“目前(mùqián)我们一(yī)、二期微度假目的地,年营收达到500万元左右,平均(píngjūn)入住率约40%,采用一价全包模式。” “在卡莎莎,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,还能体验(tǐyàn)民族(mínzú)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 黄建华表示,民族服装体验、风物套圈、DIY 特色美食,以及阿依美格、火把节等(děng)节庆活动,让游客们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(fēnwéi)中,“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(fāzhǎn),也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。” 在马边(mǎbiān)彝族自治县,“茶旅融合”更是民族团结(mínzútuánjié)的纽带。“我们茶园里90%以上都是彝族员工,大家一起采茶、制作、销售,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(móshì)。” 马边高山茶园总经理李贤波说,“我们会(huì)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,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培训机会,让每个人都能(néng)在茶园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。” 记者了解到,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性工程,福来高山(gāoshān)茶叶现代农业园区(yuánqū)(yuánqū)以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(yìshí)为主线,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。园区定期举办小凉山采茶季活动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产业发展实践,形成“以茶为媒、以产聚心”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格局。 近年来,四川将民族团结(mínzútuánjié)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对口帮扶、东西部协作等工作中,重点建设一批(yīpī)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区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,成为了各族群众跨区域(qūyù)交往交流交融平台。
睡在树上、住进童话 四川马边县把茶园变成“诗与远方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