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青梅香到海洋蓝——两代台胞的诏安情缘

体育正文 297 0

从青梅香到海洋蓝——两代台胞的诏安情缘

从青梅香到海洋蓝——两代台胞的诏安情缘

蔡顺旺(càishùnwàng)夫妇在分拣梅子。康毅超 摄 蔡棕亦(yì)在查看虾苗生长情况。张丽珺 摄 东南网6月3日讯(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康(kāng)渟 张丽珺 施洁亭 )在漳州诏安梅岭半岛的(de)(de)金色沙滩上,台湾青年蔡棕亦正俯身查看虾苗生长(shēngzhǎng)情况,眼神中满是(shì)期待与憧憬。这些虾苗不仅是他事业的希望,更是连接他与这片(zhèpiàn)土地深厚情感的纽带。蔡棕亦的父母早年从台湾来到诏安,致力于青梅深加工,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如今,两代台胞将这份情缘延续到蓝色的海洋。 从青梅香到海洋蓝,一家人用21年写就“两岸一家亲”的(de)注脚。“我们这一代人(yídàirén)种植梅子,孩子则发展水产(shuǐchǎn)养殖,我们的根都深深扎在诏安。”蔡棕亦的母亲郭慧娟说。 走进诏安县绿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,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青梅果香。生产车间里,伴随着机器(jīqì)的运转,流水线上生产一个个青梅饼。蔡棕亦的父亲(fùqīn)蔡顺旺拿起一颗刚烘干的青梅脯,递给郭慧娟说(shuō):“你看这颜色(yánsè),和21年前刚到这儿时晒的第一批梅脯一模一样。” 诏安(zhàoān)被誉为(bèiyùwéi)“中国青梅之乡”,其梅制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。21年前,蔡顺旺夫妇曾从事国际贸易,对诏安的青梅早有耳闻。一次实地考察让他们发现,尽管当地青梅种植面积大(dà),但存在(cúnzài)着深加工不足、小作坊生产模式以及“果贱伤农(shāngnóng)”等问题,这让他们嗅到了商机。 2004年(nián),蔡顺旺夫妇在(zài)诏安投资(tóuzī)建厂,引进台湾自动化生产线,将青梅制成蜜饯、果干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,为当地青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“当时诏安的青梅收购价仅(jǐn)1元/斤,经过深加工后附加值提升了5倍。”蔡顺旺回忆道。 近年来,蔡顺旺夫妇致力于青梅深加工领域,带领研发团队开发了青梅冻、梅脯夹果干、青梅果醋(guǒcù)等一系列新产品。目前,企业每年(měinián)收购青梅约(yuē)2000吨,产值达2000多万元,产品远销日本、泰国等地(dì)。 除了投资办厂,蔡顺旺夫妻俩(fūqīliǎ)还带来了青梅新的种植技术。过去果农任由果树拔节生长,采摘时,只能(néng)用竹竿敲打的方式进行采摘,青梅果容易带伤裂口,更易(gēngyì)被杂菌感染和氧化,最终(zuìzhōng)影响(yǐngxiǎng)梅制品的口感。为此,蔡顺旺夫妇大力推广“矮化剪枝”技术:“对果树的主干(zhǔgàn)和主枝进行矮化,促进侧枝生长,不仅能让营养集中到果子里,而且采摘十分方便。” “砍了高处的枝丫,来年果树不会减产吗?”面对新技术,果农却忧心忡忡。“你看这棵,主枝砍了,侧枝(cèzhī)全是花苞;那棵没砍的,主枝疯长,侧枝果子又小又酸……”蔡顺旺夫妇(fūfù)带(dài)着技术团队走村串户(zǒucūnchuànhù),现场指导果农剪枝、疏花、管肥。 在一次次手把手的(de)指导中,果农打消了顾虑,也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。“矮化(ǎihuà)修剪后的青梅果实个头更大、外观饱满,与由竹竿敲打下来的统货相比,收购价多1元,优果率从30%跃升至80%。”9年(nián)前,太平镇果农张(zhāng)金平在蔡顺旺的指导下将自家30亩梅林进行矮化处理,实现了年增收3万多元(wànduōyuán)的好收益(shōuyì)。截至目前,蔡顺旺的“矮化剪枝”技术已惠及200多户果农。 以梅为媒介(méijiè),蔡顺旺夫妇(fūfù)力促(lìcù)诏台融合发展。“郭姐,能帮我找找靠谱的青梅供应商吗?”2022年春,台湾青年(qīngnián)杨荫宽计划在诏安开设一家特色茶饮店,使用当地青梅作为原料,因此向身为诏安台商联谊会会长的郭慧娟(guōhuìjuān)寻求帮助。郭慧娟立即邀请杨荫宽走进生产(shēngchǎn)车间,看工艺、品产品(chǎnpǐn)。很快,绿洲的青梅酱和青梅冻成了杨荫宽店里的“秘密武器”。她以诏安青梅为“灵魂”,推出“青梅竹马”“八仙茶欧蕾”等饮品,酸甜里裹着茶香,开业后成了爆款。 为促进两岸青年的(de)(de)互动与友谊,实现共同发展(fāzhǎn),2023年,郭慧娟协助将杨荫宽的店后屋改造成“台青会客厅”。杨荫宽的奶茶店也因此挂上了“诏安县两岸青年驿站”的新招牌。“小杨的店人来人往,正好当台青了解(liǎojiě)诏安的第一站。”郭慧娟说,希望通过在(zài)大陆的亲身经历,为更多台湾青年认识和了解大陆多提供一个窗口。 “回诏安帮忙。”2023年,蔡顺旺向儿子蔡棕亦发出邀请(yāoqǐng)。这个在台湾长大的青年内心充满矛盾:“一方面想继承(jìchéng)父亲的事业,另一方面又想闯出自己的天地。”最终,他在诏安梅岭(méilǐng)半岛发现了新机遇——这里的海水盐度、温度与台湾西南海域相近(xiāngjìn),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(péiyù)。 “虾苗是水产养殖业(yǎngzhíyè)的‘芯片’,台湾在这方面技术领先,大陆则具有广阔的市场。”蔡棕亦下定决心,在梅岭投资打造了占地50亩的现代化虾苗繁育基地,从台湾引进培育(péiyù)SPF(无特定(tèdìng)病原)种虾。 创业初期,蔡棕亦按照台湾的(de)水产养殖疾病防控要求,操作上精细到“每天三次测量溶氧量”,这与大陆(dàlù)(dàlù)工人之间的磨合存在一定困难。诏安“台青服务专班”闻讯后请来专家,把台湾的“精细标准”和大陆的“实用经验”结合,使用pH试纸和溶氧仪测量数据,但简化记录过程,并指导工人调整数据异常的方法。工人老陈是老养殖户,起初觉得(juéde)台湾的方法烦琐(fánsuǒ),直到看到新方法养出(yǎngchū)的虾苗又(yòu)壮又齐,他也心服口服了。 虾苗运输损耗也是一大难题。“传统泡沫箱温变大、缺氧率高,我试了(le)三版包装都失败了。”蔡棕亦无奈地说。“台青服务专班”得知情况后,帮他对接冷链公司(gōngsī)。通过专业公司定制“多段控温(kòngwēn)充氧箱”,使得(shǐde)虾苗运输存活率从60%提升至92%。 技术磨合与运输难题解决后,蔡棕亦的虾苗存活率逐步稳定在95%以上,部分批次甚至突破98%。如今,他的虾苗基地(jīdì)年产能(chǎnnéng)突破5亿尾,客户遍布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,年产值(niánchǎnzhí)达到200多万元。 “诏安营商环境好,服务贴心,镇村干部都很热情。”蔡棕(càizōng)亦说,去年9月,台风“飞燕”袭击诏安时,蔡棕亦棚内500组SPF种(zhǒng)虾正处繁育(fányù)关键期。在他感到(dào)(gǎndào)束手无策之际,当地的(de)镇村干部连夜冒雨赶到基地,迅速组织种虾的转移和棚架的加固工作,并协调冷链车将种虾运往安全的仓库。抢险工作一直持续到天亮,最终确保了核心设备和种虾的完好无损。 蹲在虾池边看银线(yínxiàn)般的虾苗游过,蔡棕亦对记者说:“诏安对我而言不只是事业的起点,更是生活与成长的转折点。未来我希望能够将(jiāng)更多台湾的先进技术带到大陆,也期望能将诏安的养殖经验分享回台湾,促进(cùjìn)两岸水产业(shuǐchǎnyè)的融合发展。”
从青梅香到海洋蓝——两代台胞的诏安情缘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